一、非洲人类锥虫病特点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为昏睡病,是一种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涉及的寄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归类为锥虫属。 非洲人类锥虫病有两种类型,取决于涉及的寄生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b.g.):可见于非洲西部和中部。这种类型目前占昏睡病报告病例的95%以上,并造成慢性感染。患者可感染数月或甚至数年,但没有患病的明显体征或症状。出现症状时,患者常常已到疾病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可见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当今,这种类型占报告病例的5%以下并造成急性感染。在感染之后数月或数周可观察到最初的体征和症状。疾病迅速发展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二、非洲人类锥虫病流行地区昏睡病仅发生在存在可传播该病的采采蝇的36个南撒哈拉非洲国家。 在过去十年中,70%以上的报告病例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年,仅有刚果民主共和国宣布每年发生多例新发病例。 安哥拉、中非共和国、乍得、苏丹和乌干达宣布每年发生至例新发病例。 喀麦隆、刚果、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几内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国报告每年的新发病例少于例。 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和多哥等国在过去十多年中未报告发生任何新病例。疾病传播似乎已停止,但对有些地区的情况仍然难以做出确切评估,因为社会状况不稳和/或路途遥远使人难以到达,对监测和诊断活动造成了妨碍。 三、非洲人类锥虫病的临床特征两种锥虫侵入人体以后的基本过程包括:锥虫在局部增殖所引起的局部初发性反应期和在体内散播的血淋巴期,以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炎期。 1.初发反应期 患者被舌蝇叮咬后约1周,局部皮肤肿胀,中心出现一红点,此即锥虫下疳。“下疳”部位皮下组织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有时可见锥虫。局部皮肤病变为自限性,约持续3周后即可消退。 2.血淋巴期 锥虫在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繁殖。这被称为血液淋巴期,会造成阵发性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骚痒。 锥虫进入血液和组织间淋巴液后,可长期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系统,引起广泛淋巴结肿大,其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感染后5~12天,出现锥虫血症。由于虫体表面抗原间隔一段时间便发生变异,致使原来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失去效应,从而导致血内锥虫数出现交替上升与下降现象。其间隔时间为2~10天。虫血症高峰可持续2~3天,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肢体痛等症状。发热持续数日,自行消退。隔几日后体温可再次升高。此期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颈后、颌下、腹股沟等处明显。颈后三角部淋巴结肿大(Winterbottom氏征)为冈比亚锥虫病的特征。其他体征有深部感觉过敏(Kerandel氏征)等。此外,心肌炎、心外膜炎及心包积液等也可发生。 3.神经期(脑膜炎期) 寄生虫穿过血脑屏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这被称为神经期。导致脑膜炎,脑皮质充血和水肿,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一般来说,这时候会出现更明显的疾病体征和症状:行为改变、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和动作协调性差。该病名称提示的睡眠周期障碍是本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不进行治疗,一般认为昏睡病是致命的。 主要临床症状为个性改变、呈无欲状态。出现异常反射,如深部感觉过敏、共济失调、震颤、痉挛、嗜睡昏睡等。 两种锥虫所致病程不尽相同,冈比亚锥虫呈慢性过程,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其间可有多次发热,但症状较轻。有时并无急性症状,但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罗德西亚锥虫病呈急性过程,病程为3~9个月。患者多表现显著消瘦、高热和衰竭。有些病人在中枢神经系统未受侵犯以前,即已死亡。 四、治疗治疗药物:苏拉明对本病早期疗效良好。其他药物有喷他脒、美拉胂醇(麦拉硫砷醇)等。对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须采用有机砷剂进行治疗。 五、预防控制冈比亚锥虫病的基础,是普查并治疗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特别是淋巴结肿大者,同时治疗患者及加强管理家畜。进入未经处理的采采蝇滋生地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包括穿长袖上衣和长腿裤,穿着明亮色彩的衣服,睡眠时用蚊帐,使用驱虫剂等,均可防御采采蝇的侵袭。消灭舌蝇:改变媒介昆虫孳生环境,如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