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生手记在践行援助使命中诠释中国担当

时间:2022-7-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不知不觉,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来到这个位于加勒比海的小岛国已五个多月。时光匆匆,似水流逝。

五个多月的援外生活,令我百感交集,仿佛已经历了一切,甚至亲历生死瞬间。然而,体验最深的还是这里居民的看病难。

还在抱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看到这些苦难的多米尼克病人,我们的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

中国医生眼里的岛国医疗

交通不便这里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铁。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百姓出行难。他们走出大山去看一次病真不容易。

她说,每次来复查得早上5点起床赶坐公交车,前后花2医院

挂号预约久门诊实行预约制,看病须提前数月预约。一个局部晚期的肠癌病人,经6个疗程术前化疗,肿瘤已缩小一半。本应立即手术治疗,但挂号预约3个月后才能看外科医生门诊,4个月后才能手术。等待期间肿瘤进展,化疗取得的效果付诸东流。

看病等候久医生紧缺,大多数专科每天只有一个医生出诊,门诊、急诊病人等候3、4个小时才能就诊是常态。甚至常有病人一早就来,但等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看上病。

她说“不要紧,已习惯了等”

病人虽久等,但心平气和,很少有怨言。能得到专业的诊治已属不易,格外珍惜。

检查预约久预约B超、CT检查通常要3个多月才能做。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常需反复做影像检查,及时评估疗效,指导用药。但因预约困难,很多人只能“盲治”。

他叫我写多一句“求同情”的话,看能否快点预约到B超

技术含量低很多基本检查例如肿瘤标记物、乳腺钼靶检查、肿瘤穿刺活检、登医院没有开展,只能在花费较高的私人诊所做。匪夷所思!

国外检查全国均无病理免疫组化、核磁共振、骨扫描、PET/CT、基因检测等检查。最近四个月,唯一的CT机也坏了。病人若做这些检查,须费尽周折求助国外,苦不堪言。

一听说要到国外做CT,她沉默了

国外买药化疗药仅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的少数几种,大部分化疗药及靶向药均须国外购买。买不起或买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

国外治疗没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放疗科、小儿外科,移植、血管、整形等专业更成奢望。相关病人只能远赴国外或放弃治疗。然而,海外医疗,困难重重。

本国没有这个专科,要到国外去看。他说,没钱

规范治疗受限因场地、专业、人力受限,常无法按规范进行诊治。例如肿瘤内科病人常因各种限制,只能放弃标准化疗方案而采用不标准的化疗方案。

“医生,光吃这个药可以吗?”

住院条件差全国仅有三十余张外科病床和三十余张内科病床,病房拥挤不堪,设施陈旧。今年中秋,本人不幸染上蚊子传播的登革热,并发休克、昏迷而在此住院救治,难民般的体验让我刻骨铭心。

病情处置慢医护待遇差,人手紧缺,工作难以细致,对病人病情观察、处置不够及时。与我们国内相比,差的不仅仅是硬件。

在援助中诠释中国担当

做病人难,做多米尼克的病人更难。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援多医疗队继续履行承诺,工作之余,走入社区,送医送药暖人心,为缓解“看病难”尽绵薄之力。

山路崎岖曲折,几乎把我们绕晕

年10月19日,我们到多米尼克土著人居住地Kalinago地区进行一场大型巡诊,为当地居民答疑解惑。

医疗队、领导们及健康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地点选在Kalinago的Salybia健康中心。多米尼克外交部和卫生部、中国驻多大使馆以及该健康中心工作人员也配合我们医疗队进行宣传、组织、引导病人和后勤等工作。

多米尼克外交部常务秘书SylvanieBurton代表多方致辞,介绍Kalinago地区卫生状况,欢迎中国医疗队的到来,高度肯定医疗队为多米尼克所做的贡献。

中国驻多大使馆经商处负责人王全火代表中方致辞,并向该健康中心赠送部分药械。他总结两国在医疗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效,赞扬医疗队为增进中多友谊而无私奉献。

病人闻讯而来,带着疾病,带着资料,也带着满腹疑惑,向来到家门口的中国医生求助。

这位老太太说,她近两个月来吃什么或喝什么都吐,伴上腹痛和体重下降。当地医生仅给她做了腹部B超并显示正常。我说你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是胃镜。

这位年仅20岁的小伙子,喉部有异物感已数月,伴左颈淋巴结肿大,质硬,固定。我说不要犹豫了,赶快去做淋巴结活检。

中国医生认真细致的检查和耐心热情的解答像远处吹来的海风,吹走山区病人内心的焦灼。

我们虽然肤色不一样,但心是相连的。

在异国他乡用初心关爱同胞

人在他乡,最怕生病。多米尼克人看病难,在多米尼克的中国人看病更难。

需要我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shyo.com/yfff/138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