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省已出现登革热病例郴州1例

时间:2016-9-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关注我省已出现登革热病例郴州1例

昨日,湖南省卫生计生委通报,受邻省广东省登革热疫情波及,截至昨日8时,我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5例(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5例),无死亡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湖南专家评估认为,当前国内外登革热多发地区传染源输入特别是广东省传染源输入是我省登革热病例产生的主要原因。专家提示,市民国庆长假出行时需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从广东省等疫区回湘人员一旦出现发热、乏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疫区暴露史。

据通报,在报告的15例病例中,本省报告11例,外省报至本省病例4例,报告病例数比去年同期(4例)上升%,病例散布在衡阳市(3例),长沙市、邵阳市、永州市、益阳市(各2例),常德市、郴州市、娄底市、湘西自治州(各1例),病例相对分散。进入7月后,我省病例数增加,7月1日至9月28日病例数(1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0%。15例病例中,9月份前自安哥拉、泰国等境外输入5例,自云南省输入1例,9月份后的9例均自广东省输入。由于发现病例及时,处置迅速,措施严格,疫情未散布,我省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

市民国庆长假出行时需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衣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含有效驱蚊成份如避蚊胺、驱蚊酯等的驱蚊剂;房间应装防蚊和蚊帐,并使用家用卫生杀虫剂杀灭成蚊;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清除房前屋后抛弃的废瓶、废盒,树洞、竹洞,污水坑,下水道等处的积水;从登革热疫区旅游归来后,若出现突然发热、眼眶痛、头痛、关节肌肉痛,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救治,并主动告知医生外出旅游等流行病学史以助诊断。

登革热知多少?甚么缘由引发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发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偏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随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病发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肯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便可取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沾染期长者可达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行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贮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此病发者多为儿童。

数数登革热的症状尽早告知医生

登革热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延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份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往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病发时伴随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病发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份患者见于脸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段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弱,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弱。

(3)出血于病发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衰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延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落,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落乃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偏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乃至颅内出血等。

感冒和登革热都会发热辨别二者很重要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类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早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热、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

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热38℃以上,加上1.剧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热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病发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发出血性登革热,乃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和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产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遭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遭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延续5~7天后突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类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乃至会产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登革热怎样治对症医治才是好

目前对本病还没有确切有效的病原医治,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医治措施。

1.下降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时间运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引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下降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运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下降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运用人工呼吸机医治。

登革热预防最好法清除积水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好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避免伊蚊繁殖,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以下: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导使用适当的分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避免发生爆炸。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避免积水,清除伊蚊繁殖地:尽可能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5.对花瓶等容器,每星期最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6.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到东南亚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诊医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保健调理平淡饮食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一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目前,登革热主要采取对症医治和支持疗法,患者饮食宜平淡,多补充水份,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如米汤、面片等,既能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易吸收,还能充分补给水份,是登革热病人最好的饮食。

其次,登革热患者还应补充蛋白质,多食用鱼虾、豆制品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绿叶蔬菜等。忌食辛辣,忌烟酒。(《长沙晚报》)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shyo.com/yfff/9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