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健堂提示您注意登革热的预防 病情分析: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发、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份患可有皮疹、出血偏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唯一部份人病发。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保持很短时间。 意见建议:目前,尚没有医治登革热的殊效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措施。当地一旦发现病例,灭蚊、防蚊是避免登革热流行的唯一有效措施。灭蚊主要是消灭繁殖地,要清除室内外积水,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可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外,使成蚊密度降至最低水平。还可用蚊帐、门窗纱防蚊,用蚊香、驱蚊器等驱蚊。要管好传染源,对登革热病人要隔离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隔离时间不应少于5天。对可疑病人也应进行医学视察,并尽快作出病原学检查。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发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偏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病发1日至病发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另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病发者占多数。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延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份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往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病发时伴随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病发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份患者见于脸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段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弱,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弱。 (3)出血于病发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衰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延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落,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落乃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偏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乃至颅内出血等。 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偏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预防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辨认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良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算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疫苗仍处于研制、实验阶段。 ======================== - :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