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尽管已经接受手术治疗,但I期的30%和大于60%的IIB期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大多数复发是远处转移,主要发生在术后的头两年。出现远处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术前检查时通过标准诊断方法无法检测到存在隐匿性微小转移灶(OM)所致。已有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纵隔淋巴结(LN)OM的患病率较高,OM的存在与完全手术后生存率降低相关。 目前,关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的数据是基于术后完整手术切除的LN。然而,术前纵隔淋巴结阳性的检测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分期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鉴于此,Pawe?Gwóz?dz?教授等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确定I-II期NSCLC患者术前接受经颈淋巴结清扫术(TEMLA)获得纵隔淋巴结(LN),且免疫组化证实存在隐匿性微转移(OM),随后接受手术切除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发表在Annalsofthoracicsurgery杂志上。 该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6月,术前接受TEMLA,随后接受根治性肺切除术的NSCLC患者,其中75例病理分期为Ⅰ期和73例病理分期为Ⅱ期。TEMLA共切除个纵隔淋巴结,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无转移,用抗角蛋白抗体和BerEP4抗体免疫组化标记检测OM。 (A)在H&E染色几乎看不到微小转移细胞 (B)用抗角蛋白抗体进行IHC染色后观察到微转移细胞簇 该研究发现,7例I期纵隔淋巴结(9.3%),7例II期纵隔淋巴结(9.6%)的NSCLC患者中检测到OM。与I期(61.8%,P0.)和II期(47.0%,P0.05)患者相比,纵隔LN-OM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率(21.4%)明显降低。多变量分析表明OM与患者的5年总体无病生存期下降独立相关。 该研究表明,纵隔淋巴结存在OM与I-II期NSCLC患者总的无病生存率降低相关。术前获得纵隔淋巴结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分期准确性,并可用于鉴定患者的预后。对于对于淋巴结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排除微转移的可能,从而达到准确分期精准治疗的目的。 原文题目:PrognosisofPatientswithStagesIandIINon-SmallCellLungCancerWithNodalMicrometastases. CardiothoracicSurg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