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 丁姗姗 摄影 丁姗姗 从医34年,房居高被誉为是一把精准又高效的“头颈老刀”。 从头颈外科到更为细分的甲状腺外科,减少无用功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是他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无论是治疗方案的探索还是手术方式的创新,医院“双料”科室主任看来,目标只有一个:让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把轻症患者治疗得更好。 作为医生,效率是最重要的—— 盛夏的北京持续高温,医院西区4楼的耳鼻喉专家门诊区内,挤满了候诊的患者和家属,人流的交织令炎夏的楼道显得更加燥热。 每周,房居高都会以“甲状腺肿瘤及咽喉癌知名专家团队”的方式出两个半天的门诊。与门外的嘈杂相比,他的诊室内似乎多了一份清凉——一众患者以逆时针被分为就诊区和等候区,助手在初步询问病史后,将一个个蓝色的病历本按顺序摞在房居高的右手边——这也是他最方便拿取的位置。 留着圆寸、带着深蓝色暗纹眼镜的房居高总是笑眯眯的,看上去像位邻家大叔。 每接诊一名患者,他的眼睛会先迅速扫过病历本的姓名栏,随后根据不同的年龄,亲切地以“老张”、“小李”呼之。而当问诊模式正式开启时,房居高又会迅速切换至简洁明快的节奏。 进行喉镜检查时,他会起身紧盯屏幕,伴随着软镜位置的深入,示范引导患者伸舌、吞咽或者发出“啊—”的声音,随即告知检查情况,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会咽部有个小囊肿,目前不用手术,以观察为主即可;我把这两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给您介绍一下;根据情况我建议尽快手术……”5-10分钟之内,房居高会将患者想解决的问题、即将进行的诊疗以及未来的预后一一解释清楚,此外无一“多余”。 门诊上,无论多忙,房居高都坚持亲手将患者的病史、症状、处方一一列在病历本上。“自己写病历,看上去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是可以让我在最快时间内捋清患者的病情,也有利于在他们复诊时抓住重点,避免重复问询。”这种“笨”办法他已经坚持了数十年。 这天门诊,一位喉癌术后的老人前来复诊,做喉镜检查时的不适感令其频频呕吐。房居高见状,起身一把抄起桌下的黄色垃圾桶举在患者身前,同时抽出纸巾交到患者手中,中间没有夹带丝毫犹豫。 谈及自己的“面面俱到”,他笑着说这是自己的本能反应。“如果吐在地上,无论谁来清理或消毒都需要至少要多耽搁2-3分钟。有这功夫,我都能再多看一个病人了”。 房居高的高效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进行非显微手术时,他习惯带着一架自配的2.5倍放大眼镜,以便在涉及神经和血管时,能做得更加精细顺畅。送检病理前,他甚至要求助手们要在切除的组织中肿瘤的边上多缝上一针。追问原因,解释是:“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很快就能明确病灶的真正位置。但病理科医生则不尽然。如果遇上甲状腺多发结节,对于经验不足的病理取材医生无非会增加检查的难度和时间。” 房居高坦言,尽管并非诊疗中的常规操作,但这简单的“多缝一针”,早已成为他和团队的习惯延续已久。“用最简单的方式,不仅可以让病理科的同事们一目了然,更是减少了无用功和出现疏漏的隐患。” 如今,正是这种“高效”的风格,支撑着房居高每年高达台的手术量,这几乎是头颈外科医生的手术极限,也令身为头颈外科和甲状腺中心两个科室主任的他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达到完美的平衡。 在他看来,作为医生,无论是门诊还是手术,“效率”是最重要的。 “一切为了患者的需求”—— 身高将近一米八的房居高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每天他会拎着电脑包行色匆匆地往返于医院的东、西两个院区。若说高效是他进行专业深耕的通行证,那么“患者的需求”可以算是他前行的动力。 34年间,房居高始终专注于头颈肿瘤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无论是头颈外伤及畸形的修复重建、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咽癌手术,还是近几年备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