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美,吴春燕,韩思维,吴鹏西 (南京医科大医院超声医学科,江苏无锡) 患者男,35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周,无任何不适。查体:右胸锁乳突肌下段后方可触及一肿块,约4.5cm×4.0cm,界清,质中,光滑,活动度好,无压痛;气管左移,颈部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超声检查:右胸锁乳突肌后方可见一椭圆形混合回声肿块,大小6.0cm×3.4cm×4.9cm,包膜清晰完整,周边为不均匀等回声,中央为无回声,范围约4.6cm×2.1cm×3.4cm,透声佳,内见网状分隔(图1A)。CDFI示肿块实性部分见丰富血流信号,测及动静脉频谱,动脉阻力指数0.79(图1B)。肿块位于右颈内静脉与右颈总动脉之间,右颈内静脉向前外侧移位,右颈总动脉向内侧移位(图1C)。超声诊断:右颈部囊实混合性包块,考虑: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于右颈部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与迷走神经相连,包裹迷走神经。病理诊断: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 讨论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髓鞘的施万细胞,沿神经纵轴偏心性生长,包膜由神经束衣及神经外衣构成。颈部为神经鞘瘤好发部位。迷走神经鞘瘤罕见,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 迷走神经颈段全程走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后方。神经肿瘤质韧,压迫、推挤周围血管,造成血管移位。本例颈动、静脉“隔瘤相见”,提示肿瘤源于迷走神经。舌骨上水平的迷走神经肿瘤,可将颈内动脉向前或前内侧移位。不同迷走神经节段发生的肿瘤,颈部血管相对于肿瘤的位置不完全相同,其移位方式可能是肿瘤的推挤、血管鞘及颈浅深肌群阻挡的共同结果。 鉴别诊断:①迷走神经纤维瘤,主要是对肿瘤相对于载瘤神经位置的判断。迷走神经行程复杂,超声难以识别。但头颈区神经鞘瘤发生率远高于神经纤维瘤,且肿瘤囊性变多见于前者。②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是颈段迷走神经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颈静脉孔下方的睫状神经节,最多见于颈静脉孔区下方的上颈部和颈静脉孔区。CT上肿瘤明显强化和MRI“盐和胡椒征”以及肿瘤内粗大的血管影是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③交感神经肿瘤,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椎前筋膜前方,交感神经肿瘤常可致颈动、静脉共同前移,可资鉴别。 赵新美,吴春燕,韩思维,吴鹏西.超声诊断颈部迷走神经鞘瘤伴囊性变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2(9):. 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