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界艾滋病日 年12月1日,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中山疫情特点 年发现首例输入性感染者 年报告首例艾滋病患者 年发现首例中山市本地户籍的感染者 目前疫情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年1-10月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构成比为4.9:1,以中青年年龄段为主,25-54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68.9%。 1近9成异性传播病例中曾有过非婚异性性行为史年1-10月份报告病例数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是连续多年持续增加后首次持平。报告病例中,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其中异性传播占总报告数的61.3%,经同性传播占33.1%,经吸毒传播占4.6%。与去年同期相比,经异性传播比例及经注射毒品传播比例均有下降,分别下降6.1%和13.4%,而经同性传播比例则上升15.1%。 异性传播病例中,88.1%的病例有过非婚异性性行为史,其中男性病例中以商业性行为为主,占72.0%,女性以非商业性行为为主,占96.8% 2男男性行为人群仍是重点高危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仍是我市艾滋病流行的重点高危人群,年报告病例中,同性传播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增加15.1%。人群监测结果显示,~年,该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12.6%、15.7%、11.9%、12.4%、12.0%及15.6%,连续6年超过10%;年估计新发感染率为3%左右。 3青少年人群染爱多源于“好基友”同性传播仍是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的主要问题。年报告病例中,15-24岁的病例占15.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8.4%。其中,男性比例为83.3%;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5%。报告病例中有4例为在校学生,其中3例为同性传播。 今年发现的年龄最小的感染者为一名年仅19岁的高三学生。 年青年学生哨点监测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7.4%;通过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的不足却令人堪忧。 在一项针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性病的了解甚少,50%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处理性病的问题上,54%的受访学生选择“自行去看医生”,少数学生选择“默默忍受”。表明大学生缺乏对性病的认识,预防能力堪忧。 西安南郊某高校22岁男研究生小东(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感染艾滋病,“一直不敢也不想检查,总觉得距离我很遥远。”外表斯文的小东说,他在读研前就比较喜欢男性,“男友”都是经网络认识的,通过QQ聊天,等聊得投缘后就约会,“有四五个,长的交往几个月,短的就一次”,大家在一起不问名字,也不用安全套。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被哪位“男友”感染的,是否还有人因为自己而感染。 大学生“男男”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会采用防护措施,导致“男男”成为大学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体。 我们该如何正确有效预防艾滋病?从个人习惯出发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早期症状要警惕部分患者在感染HIV初期无临床症状,但大部分HIV感染后6日至6周可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艾滋病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 1、持续广泛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腋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1厘米左右,坚硬、不痛、可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 2、数周以来不明原因发热和盗汗。 3、数周以来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疲乏。 4、食欲下降,两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 5、数周以来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呈水样,每日10次以上。 6、气促、干咳数周。 7、皮肤、口腔出现平坦或隆起的粉红、紫红色大斑点,不痛不痒。 8、咽、喉部出现白膜。男性阴部出现鳞屑性斑,痒;女性肛门瘙痒、阴道痒、白带多按妇科病治疗久治不愈。 9、头痛、视线模糊查不出其他病因。 当出现上面三个以上症状又有高危行为者,医院检查 将艾滋病毒从我们身边逐出,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益组织等共同发力;而改变全社会对艾滋病感染人群的误解与歧视,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唯有大声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加大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远离艾滋病的侵袭,在阳光下挥洒自己的青春。(中山火炬发布编辑部,来源中山市疾控中心、北青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山新闻) 火炬哥工资已与此赞挂钩 一赞一分钱! 求!打!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