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出自《灵枢·经脉》。 肩髃穴位于肩部,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处为肩髃,后方的凹陷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肩髎。(见图) 肩髃穴示意图 肩髃穴肩髃穴是以穴位所在位置的解剖特点命名的。肩髃又名“髃骨”(《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肩骨(《外台》)。禺指角落,髃骨为肩端之骨。右上肢自然下垂,以左手食指放在右侧肩端,缓慢抬举右上肢,手指下固定不移的部分就是肩胛冈的肩峰端,在肩峰端前出现的凹陷就是肩髃。 肩髃主治病症 1.通络止痛:肩部疼痛、无力、寒凉等; 2.祛风散结:风热瘾疹,瘰疬,瘿气。 1肩髃穴以治疗肩部及上肢疾病为主,如肩周炎、中风上肢不遂。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或“肩凝症”,这些病名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就是慢性劳损或感受寒凉。肩关节承载着上肢运动及受力,除了损伤,慢性劳损是主要病因,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发病。针灸对缓解肩关节疼痛效果显著。甄权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为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所以与他弟弟甄立言一道潜心学医,广泛涉猎方书,于针灸术造诣尤深,救治了很多病人。据《旧唐书·甄权传》记载,鲁州(今山东)刺史库狄嵚患了风痹症,痛苦难忍,两手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能拉弓射箭,请了许多医生均未奏效。甄权仔细诊查病情后,对库狄嵚说,你只管拿起弓箭,对准箭靶,只须一针,保你应时能射。说着即针刺他的肩髃穴,果然针到病除,刺史当即就能射箭了。 2根据文献记载,肩髃穴还可以治疗瘰疬、瘿气,瘰疬指颈部淋巴结肿大一类的病症,瘿气指甲状腺肿大或结节,手阳明大肠经“挟颈”,就是经过颈部,《灵枢·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的第一个病症就是“颈肿”,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将经脉穴位的这种主治特点概括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就是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就是这条经脉上的穴位的主治范围。 附:古代文献节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诸瘿气瘰疬。 《图说穴位》以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为主,每个穴位一期,内容包括定位、穴名含义、主治作用及治疗方法。本系列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