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对人类的危害及防治

时间:2020-6-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什么是鼠疫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被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鼠疫造成的危害在世界历史上,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以亿万计。东罗马帝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文献记载是发生在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因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流行则是世界性的。此次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的时期。在瘟疫传播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每天有人到人染病死亡,总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此后又在地中海地区肆虐两个世纪之久。人们把这次起源于公元年的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Plagueofjustinian),它的流行使欧洲南部1/5的人口丧命,它以后五、六十年间里又有几起流行,据统计总死亡人数达1亿人。中亚细亚第二次大规模流行开始于公元14世纪20年代,一般认为这次鼠疫病源地在中亚细亚的戈壁,10年之内就蔓延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并在以后的几百年间频繁爆发。年,处于传染高峰的世界大城市之一的开罗,每天的死亡人数超过人。到年,整个中东地区有1/3人口死于鼠疫,其中城市人口有1/2人死亡。年,鼠疫传播到克里米亚半岛。年1月,鼠疫侵袭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港口城市,以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人死掉了5人。至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一年以后,从爱尔兰、挪威到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鼠疫流行区。据统计,~年间,仅在欧洲,就有万人死于鼠疫。后延及到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于年传到俄罗斯西部。从~年间的欧洲人寿命从30岁缩短到仅仅20岁。直到16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发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个16、17世纪,鼠疫仍是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至少有万人死亡。当然,在这段时间内的军事行动的诸多事件,如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以及莫卧儿人的征服等等都推助了鼠疫的传播。年到年,伦敦再次发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这次流行中被命名为“黑死病”(Blackdeath)的。这次伦敦鼠疫,直到全市发生了特大火灾后才得以平息。而这次世界性的第二次大流行,到年左右才停止。中国云南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三次的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这次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这次流行的病源地被认为是中国的云南省。年广东鼠疫,病死者以万计。年的《博医会报》曾记载年我国鼠疫的一次流行,这也是第一次用鼠疫病名报道的疫情。年又在广州流行。停止后年始于云南,之后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死亡10万多人。我国在~年,在北方又有从俄国传入流行于东北三省的鼠疫,之后虽然得以控制,但已造成6万余人的死亡。我国南方的鼠疫又迅速蔓延到印度,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这次世界性的大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终止。鼠疫传播方式鼠蚤叮咬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呼吸道感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皮肤感染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消化道感染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鼠疫临床表现鼠疫潜伏期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症状体征

?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其他少见类型

?皮肤型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

?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

?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

?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

?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鼠疫的治疗治疗原则

?严格的隔离消毒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患者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纱布口罩,穿高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给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护理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庆大霉素分次静滴。

?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不能口服时改静滴;热退后即改口服。

?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

?双嘧啶或复方新诺明

?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研究报道鼠疫杆菌对β-内酰胺类敏感性最好,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次之,大环内酯类较差。但这些抗生素是否可完全替代链霉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鼠疫的预防严格控制传染源

?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切断传播途径

?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医务人员保护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不实请联系删除

推荐老鼠治理产品

·END·

控鼠灭鼠首选

巴斯夫?氟鼠灵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shyo.com/hbzz/10497.html
------分隔线----------------------------